目录
本刊特稿
5G时代融媒体发展趋势研究王丹瑛;1-2
本期专题
全媒体时代视觉传播对地域形象的构建肖蕾;3-4
广州形象塑造:用户生成视频下的人本体验卢秋燕;李悦;5-9
衡水特色智慧城市建设中打造新媒体平台的思路探讨魏雪晴;10-11
基金课题
利用区块链建设媒体可信体系的研究高静;张小林;12-14
探析全媒体时代高校教师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胡红英;15-17
“00后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引导研究冯艳琼;18-19
重构大宣传理念下高校新媒体队伍新格局石英;20-21
新媒体时代夹江年画的文化传播策略探析杨琳川;赵艺玲;22-24
融媒体环境下传统工艺品牌传播的创新路径王明;25-26
新型语言智库的汉语言文化传播功能研究邹莉;27-28
“一带一路”留学生社会实践的文化传播研究张敏;柏莹;29-30
大数据背景下广告创新创业教学探索与实践翟灿;31-33
高职以工作室为依托的影视传媒双创人才培养研究冯芳;34-35
传播与策划专业“项目驱动”型课程实践与探索——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“我爱我师”项目为例田卫东;傅宛菊;36-37
影视动画专业线上教学多平台结合的实践探索庞志威;38-39
网络时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机制——以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学专业为例王若曦;40-41
“互联网+”时代的出版人才培养策略姚小菲;42-43
社会创新视角下公益广告公共传播机制与策略研究陈丽娜;44-45
试论微影视的视听表达特征与创作观念孙晨;郭俊思;46-47
“四全”媒体视域下广电媒体舆论引导力提升研究杨媛媛;48-49
传统媒体微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议程设置分析——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为例常乐;王璐;李小双;50-51
场景理论视域下“宅文化”传播研究——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抖音为例朱莉;王鹏;52-53
《人民画报》(1950—1966)女性形象建构的分析和思考谢宇星;54-55
《纽约时报》互动新闻平台的知识服务研究刘彦君;孙慧莉;赵智慧;卢凤杰;56-57
法国《快报》周刊中的孔子形象研究秦丽;58-59
人类百年“灾害”摄影影像变迁周桢翔;肖玙;60-62
地球科学科技期刊数学公式编校的体会与建议胡荣华;周义炎;李庚;63-66
学术探讨
共青团中央短视频对青少年群体的传播及引导张瀚方;67-69
新闻播音中的“无意隐含性对比”现象探究徐铭昊;70-72
知识付费类音频分享平台经营特色分析——以喜马拉雅FM为例张依;73-75
“返乡体”中有关农村形象的叙事研究郭重阳;张小雪;76-78
传媒协同治理、媒介治理与传播治理概念辨析刘禹卓;79-81
论谢肇淛《五杂组》的编纂特色及其价值罗红艳;82-83
社会化媒体摆拍短视频的乱象与治理——以“女孩考上清华跪谢父亲”视频为例贾倩伊;84-85
网络传播视野下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张瑞;86-87
浅析疫情期间的“慢直播”传播实践与未来发展李思彤;88-89
UGC传播范式下短视频内容生产低劣化现象研究王一璇;90-91
微信朋友圈个人形象建构的特点万卉英;92-93
KOL营销的传播效果分析——以美妆行业为例刘峻廷;94-95
抗战话语下《蜀道》的内容及编辑特点孔娇娇;96-97
微信“10万+”文章特征研究方璐瑶;98-99
媒介共生:网络影像实践的主体性挑战程晓杰;罗琴月;100-101
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不足与对策董鑫;102-103
大学生评论作品的写作特色、存在问题及对策——以红网第五届“评论之星”选拔赛作品为例孟婷婷;104-105
新冠肺炎疫情中县级融媒体社会功能的双维度分析李馨;106-108
疫情期间微博平台下的用户话语权分析李本;109-110
广电视角
2019年央视《主持人大赛》的符号学分析周永娇;111-112
探讨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创新与坚守钟声;113-114
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刘舒慧;115-116
融媒视域下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素能养成郑广鑫;117-118
试析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美学风格万恒琳;119-120
媒体融合时代广播主持人的职业素养与意识探究周正坤;121-122
《少年之名》中嘉宾导师的“角色扮演”赵玉哲;123-124
综艺节目中的女性主义研究——以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为例侯若男;125-126
探析网络职场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——以《令人心动的offer》为例袁鹏刚;127-128
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电视节目的改革探析梁宇晖;129-130
新媒体时代健康养生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路径赵洁;131-132
广播“帮忙”节目的定位与走向纪大伟;133-134
传统广播媒体融合报道研究——以“中国之声”为例唐竹月;135-136
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演播室集群建设与实践张磊;徐海林;闫甲才;137-138
影视动漫
新媒体视角下“网红”纪录片的发展研究王玲玲;139-140
2013年后内地青春电影中少女形象的嬗变——由周冬雨参演的青春片谈起李雅萱;141-142
市场转型背景下网络大电影的发展唐芳;143-144
媒介观察
基于“互联网+”的电视新闻编导的创新思维研究唐净欣;145-146
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李冲;147-148
正确把握新闻舆论引导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胡蕾;149-150
探究新媒体时代电视通联编辑的必备素质郑旋玲;151-152
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叶冬青;153-154
纸媒图片编辑与图片编辑机制思考王芳;155-156
新媒体时代杂文的困境与突围汤华臻;157-158
浅谈慢新闻的“慢”与“新”陈志刚;159-160
体育新闻中的女性媒介形象研究李珩;王玉英;161-162
移动客户端“标题党”现象、成因及对策研究——以UC头条APP为例李析力;163-164
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广电媒体网络舆情应对探析——以河南广播电视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赵学玉;成书丽;165-166
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治理研究墨玉;167-168
传媒实务
让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出新出彩——重庆日报全媒体创新报道重要会议、重大活动的探索与实践逯德忠;169-170
党报媒体融合发展的难点与实践路径探讨王方杰;171-172
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文字编辑的素质与修养薛婷;173-174
浅析法治媒体在案件报道中的“突围”之策周菲娅;175-176
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技巧及素养提升的方法分析李朝敏;177-178
融媒体时代新闻评论转型研究李琳;179-180
教育新闻扩展报道空间的途径韩莉;181-182
在信息时代如何用创新的思维做电视编辑丁瑞瑞;183-184
新闻工作者如何锤炼“四力”仝伟平;185-186
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如何提高提问质量张燕;187-188
电视编辑挖掘和提升新闻价值的策略探析张琳惠;张玉;189-190
浅论从新闻写作到专题片脚本创作的跨界叙事实践李笑一;191-192
全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提升“四力”思考郭玉梅;193-194
“三全三审”阅评制度提升“四力”的绍兴实践黄靖芳;195-196
全媒体时代基于媒体融合的新闻舆论引导工作袁璐;197-198
探讨新媒体编辑如何打造融媒体产品廖娜;199-200
新时代职业媒体人的文化责任与担当刍议郑爱平;201-202
如何做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——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吴怡;203-204
基层传播
基层党媒如何在媒体融合中践行“四力”隆炼;205-206
编辑出版
全媒体时代期刊编辑主体意识的式微与重构冯永平;207-210
浅析对外汉语教材中词性标注的不一致现象——以《中文》(初中版)第一册为例姚晓莉;211-212
论高校学术期刊质量提升计划建设的思路李婷;213-214
融合发展中专业出版资源建设的探索张磊;215-216
新时代高校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研究郜毅;217-218
为青少年展现不一样的梁启超——《梁启超:永远的少年》编辑手记黄鑫;219-220
数字强基、产业智变下的编辑业务金昊;221-222
大数据时代冲击下图书出版编辑需如何应对陈渠兰;223-224
后疫情时代医学期刊新冠肺炎组稿策略研究邓丽莉;丰瑞兵;225-227
媒介产业研究
新媒体环境下法治报纸转型路径探索冯振;228-229
教研前沿
浅论影视艺术适用性人才“学产研”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吴菲;230-231
文化传播
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网络流行语传播研究蒋睿萍;张静;232-233
抖音平台京剧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崔钿钿;岳改玲;234-235
衡水市公共图书馆的比较研究张祎;236-237
乡土物语:新农人短视频的文化呈现荣潇;238-239
《超人回来了》在中国跨文化传播的成功之道赵辉玥;240-241
突发公共事件下家庭场域的文化反哺现象——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康嘉辰;242-243
新媒体应用
高校党建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提升策略研究徐宛笑;郭霞;徐方雄;244-246
运用新媒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章晨茜;247-248
县域政务微信的现状及前瞻研究——基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的案例实务操作鞠燎原;葛长青;249-250
融合背景下探索图书直播营销新机遇赵丽;251-252
技术与应用
影视传媒领域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孙涛;253-254
媒介经营管理
关于传统平面媒体短视频转型的探讨林伟伟;255-256
征稿启事《新闻研究导刊》学术论文2
投稿须知5